马丁·布伯是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大英百科全书》称其学说对于二十世纪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因而被视为当代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1878年他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1896年至1900年,他先后在维也纳大学、来比锡大学、柏林大学与苏黎世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艺术,醉心于狄尔泰和齐美尔的哲学。1924年至1933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任宗教哲学教授与伦理学教授。希特勒上台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反纳粹主义与振兴德国犹太人精神力量的工作中,成为犹太人的精神领袖。1938年,布伯移居到巴勒斯坦,任希伯来大学宗教社会学教授,而后又出任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他还是以色列科学与人文学院的首届主席。 马丁·布伯的著作,具有富于感染力的、有时如同诗歌般的写作风格,以及鲜明的主题。 他的研究工作集中于宗教有神论、人际关系和团体。他致力于重述哈西德派传说,圣经注释,宗教哲学以及参与犹太复国运动。 他的影响遍及整个人文学科,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哲学和宗教存在主义领域,并且他亲自参与了犹太复国运动。1923年,布伯出版了一本书叫《我与你》,这是一部伟大而深刻的著作。
这些表面看来互不相关的活动却有着共同的基础,即他以“我—你”关系为枢机“相遇”哲学。他把全部生命投入到与其他者的相遇之中。我们也有幸和《我与你》相遇,从而能更深刻的理解我们自己之外的“你”“他”。这本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旨在挑明世界的二重性与人生的二重性,“你”之世界与“它”之世界的对立“我—你”与“我—它”人生的对立,第二卷讨论“我—你”“我—它”在人类历史及文化中的呈现,第三卷展示了“永恒之你”即上帝与人的关系 。
书中提到的原初词,即我----你 我-----它。关系世界:与自然相关的人生和与人相关的人生以及与精神相关的人生和关系的相互性关系的初始性。作者认为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在布伯看来,“我”与“你”的相遇,“我-你”之间的纯净关系,既超越时间又羁留于时间,它仅是时间长河中永恒的一瞬。人注定要厮守在时间的无限绵延之中。因此,他不能不栖息于“你”之世界,又不可不时时返还“它”之世界,流连往返于“我-你”的惟一性与“我-它”的包容性之间。此种二重性便是人的真实处境。此是人生的悲哀,此也是人生的伟大。因为,尽管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留存在“它”之世界,但人对“你”的炽烈渴仰,又使人不断地反抗它,超越它。正是这种“反抗”造就了人的精神、道德与艺术,正是它使人成其为人。
布伯指出:“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而生存者不复为人。”蔽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种种学说,更重要的,人必须时时谨记“我-你”之间的纯净关系,因为价值的本真内容只呈现于这种“关系”之中。布伯指出,当《圣经》昭示要“爱上帝,爱他人”时,爱非是对象的属性,也非是“我”之情感心绪的流溢。它呈现于关系,并在关系中敞亮自身。正是在这里,“我”与“你”同时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复杂多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微妙的发生着变化。在各自利益欲念的驱使下,越来越难以获得最纯净的关系,我们变得浮躁而焦虑,惶恐和悲伤。面对这种种非理性的存在,《我与你》这本书无疑给我们以很多非常富贵的启示: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物的膨胀与物的冲撞代替了“我-你”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人在“它”之世界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自我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